[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]

其他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典型人物 > 其他
返回上一页

付志周

发文日期: 2019-05-29
30年前,在风沙肆虐的和静县哈尔莫敦镇,付志周开启了孤胆英雄式的治沙之旅。他百战黄沙、百折不回,青丝变白发。他不计得失,青春绽芳华。2018年11月30日10时,付志周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,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,全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40周年绿色长城先进奖章挂在了他的胸前。

付志周(右)和老伴陈爱兰在种树。


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哈尔莫墩镇哈尔莫墩村,76岁的付志周和老伴边走边查看着身边高大挺拔的杨树。杨树树皮已经返青,树叶多了起来,远看像绿毯一直铺到天山脚下。

“这里原来全是寸草不生的戈壁、沙漠。我用了大半辈子,让它绿起来了。看着就高兴啊!”付志周对记者说。

往事历历在目。1965年,付志周和妻子陈爱兰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,从河南开封老家来到新疆种地。1983年,他承包了沙包边上的47亩地,种玉米、小麦。春天,地里刚长出小苗,一场风沙过后,几乎看不到苗了。不是被沙土埋了,就是贴地皮刮断了,一年几乎没有收成。

“人不能让风沙欺负死。”付志周的犟劲上来了,心里默默念叨。第二年,付志周开始在地边种树,“要把风沙挡住,庄稼才能成活。否则,地种不成,人也待不住”。

从那以后,每年春天付志周夫妇带着全家一起种树。没有路,拉树苗要用牛车,毛驴车都拉不动。天不亮就开始干,中午就在地里吃干粮,天黑透了才往回走。树是一铁锨一铁锨种,夫妻俩有时一天能种600棵。

经历过失败后,付志周逐渐摸索出种树的经验:如何挖沟、树苗行间距多少、多长时间浇一次水等等。尝试多种树种后,他们选定了新疆杨。这种树抗旱,生长快。十几年间,种植规模达100多亩。

“能不能让沙漠、戈壁全部绿起来?”2003年,付志周又开始琢磨。

一天,他把全家召集起来开家庭会议。听到付志周说要“凑钱买设备,在沙漠大规模植树”,家里一下炸了锅。“别人都没干过,你咋那么大胆子?那可是一大笔钱。刚过上好一点的日子,收不回来咋办?”家人问。

“老话说‘要想富,多种树’。再说植树造林是国策,利国利民,不会错。”付志周说服了全家人。兄弟姐妹们齐心协力支持,一个儿子办企业挣的钱也拿了出来,凑了200多万元,还借贷了80万元,买了1台拖拉机、3台推土机,开始用机械作业代替单纯人工种树。付志周抓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有利时机,不断扩大植树面积。

“每年种多少棵,我都有登记,跟我的孩子一样。”付志周说:“有了机械,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办成了。”

付志周指着一片沙丘说:“这是我有意留下的。以后可以看看。原来周围都是这样,绵延几十公里。沙丘相对高度有的七八米,有的甚至有10多米,现在全用推土机推平了。水要引过来,没有防渗渠不可能办到。现在,我种的树连成了片,方圆2公里多。”目前,已拉了18公里的高压电线,打了7眼机井,修筑了近8公里长的防渗渠,林木达到了6000余亩、80多万棵。

和静县林业工作站站长陈峰告诉记者,在付志周的影响下,附近300多户村民参与到造林治沙中,已建起一条长达34公里的防护林带。“防护带有效阻止了流沙移动,保护了农田和村镇。风沙小了,自然灾害少了,生态环境和气候也改善了。”陈峰说。

2018年11月,付志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,参加全国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,戴上了绿色长城奖章。这奖章全国有20人获得。

站在一块空地前,付志周豪情满怀:“我虽然年龄大了,但植树还要干下去。我还要再植树20万棵,这辈子要种100万棵树!”

人民日报